本报通讯员 温明 安久红 王研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阵痛”,如何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一条新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眼睛向内深挖潜,精细管理出效益,通过采取健全能源管理制度、专项重点攻关、开发智能化模型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能源成本管理,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截至9月底,吨钢综合能源成本降低9.5元,实现降本增效6000余万元。
专项攻关,把准成本“大动脉”
“越是形势严峻,我们越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10月9日,河钢唐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王海滨,一边查看各条产线能源数据报表,一边颇有感触地说道。他介绍,公司设备科专门成立了能源管理小组,每天对各条产线能源数据进行汇总,利用月度例会进行总结,并对各产线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能耗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制订攻关措施,做好能源消耗过程管控,形成了“厂级—作业区—班组”三级管控机制,确保各项能源消耗有效受控。
产线能源数据分析,是该公司能源降本的众多举措中的一个。今年初以来,该公司把降本增效作为重要事情来抓,先后组织召开6次降本增效专题研讨会,小到一个喷嘴的节省利用,大到工序成本的管控,细抠每一个环节,列出负面清单,一点一滴深入挖潜。该公司完善了《能源介质停送管理办法》,根据停车时长,细化了17项关键设备启停各种介质的时间节点,严格管控能源介质使用量。
“以重点能源消耗为突破口,我们实施了多个专项攻关,取得了较大成效。”王海滨介绍。针对电能消耗,该公司适当降低镀锌线预熔锅的保温温度,每月可节省电耗5400千瓦时;调整原料库、轧后库等主要区域,实现主厂房照明时间控制;根据产线钢种退火炉温度控制曲线,优化退火炉感应加热器变压器使用时序,对天车、照明负荷中心供电系统进行整改,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电耗得到有效控制,吨钢成本较之前降低0.44元。
智能制造让能源成本“掘金”如虎添翼。针对煤气消耗这一重要能耗指标攻关,该公司技术人员开发了薄规格燃烧控制模型。此前,在生产薄规格产品的时侯产能特别低,烧嘴进入小火焰模式,烧嘴输入的空气是过剩的,且带走了大量热量。模型开发应用后,可根据产品规格和小时产量,自动调整加热区域,进行选择性打开、关闭,优化热量分配,减少能源浪费。该公司还组织退火炉技术专家带头成立攻关团队,开发余热利用闭环控制模型,利用废气余热能源,提高带钢预热温度,降低煤气成本,促进能源高效利用。智能化模型的应用使得煤气消耗得到大幅降低,吨钢成本较之前降低0.78元。
把握细节,“小账单”算出大收益
“今天三镀锌按计划停车,循环水泵站只会供应一条对水压要求不高的二镀锌,咱们这里马上把水压降到5.0兆帕至5.2兆帕……”10月10日,河钢唐钢冷轧薄板厂设备科科长李树丰拨通了能源科技分公司水泵站的电话。十几分钟后,能源科技分公司水泵站发来反馈:水压已下调到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合适档位。
产线停车检修不可避免,以往为确保再次起车后的生产稳定,该厂作业区通常不对停车时的能源介质供应做出具体安排。现在,该厂将避峰停车时段的能源介质供应作为挖掘成本潜力的重要切入点,并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能源介质务必在停车后10分钟内全部关停。
以能源介质为突破口,该厂提出了“一分钟效益”的口号,全线设备待机和驱动用电一分钟17元;全线液压站每提前关闭一分钟,能节省8.12元……以前,该厂各条产线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废油、废水等,由能源科技分公司集中处置后,费用会均摊到作业区头上。现在,该厂对环保指标重新量化、分类,部门自己产生的排放物、处理费都要自掏腰包。就这样,优化环保指标的动力提上来了,该厂各部门协同攻关,节能“大招”层出不穷。
依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持续加强能源管理,该公司让动力服务不过剩、设备维检不过修,职工管控意识逐渐增强,既实现了环保全流程再造,又保证了产线高效稳定运行。
《中国冶金报》(2020年12月03日 08版八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