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家峰 通讯员 陈世宇
改变供料线路,每月直接赢得经济效益3.4万元!
近日,首钢通钢公司炼铁事业部焦化生产线料场改变运输模式创新创效的一件事被职工广为赞誉。在首钢服务团的协调指导下,通钢炼铁事业部多个作业区专业人员高效协同作战,通过改变焦粉运送时间,打破原有的生产组织模式,使焦粉能够及时运输,不仅降低了费用,也为抢卸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降本,高招不断!为探寻其中的奥秘,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对该项目改造进行了实地走访。
要改,传统观念要摒弃
以往,从炼铁和焦化来的焦粉总是集中一起到地坑,导致地坑“料”满为患。多余的料若是无法通过地坑实现运输,就只能通过大型堆取料机,通过9条皮带运输到系统进行破碎。在此过程中,职工要启动各种设备,这样一来,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浪费,而且还增加了设备启动电费、运途损失等。所以,看惯了、干惯了的传统模式要摒弃。通钢吨钢降本300元攻关活动开启后,这项问题攻关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要做,大胆探索新路径
针对问题,首钢服务团专家会同通钢炼铁事业部迅速组建专项攻关组,组织高炉、料场、烧结、焦化等相关作业区专业人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发现:焦化、高炉系统的焦粉一般都集中在上午运输卸车。不到2个小时,焦仓就被大量运输来的焦粉堆满了。而集中运输是造成焦粉不得不通过大型设备另行运输的“罪魁祸首”。经过专家团队的反复研究论证,他们集思广益,找到了运送焦粉的新思路。
要为,思路落到行动上
一种新型送料模式在专家团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采取双管齐下的模式:一是“错时”送料,焦化和高炉系统的焦粉不许同时运送,高炉在上午8点左右送料,焦化必须在每天中午以后送料,避免料多堵塞地坑的情况发生。二是加大焦粉破碎力度,要求烧结系统职工加速对焦粉的破碎工作,让焦粉快速沉入地坑以下,增加地坑运输能力,缓解地坑“料”满为患的问题。
要算,精益管控提效益
新的组织模式和操作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制约“瓶颈”。
到主料场的焦粉少了,减少了倒运车辆的使用费,一个月节省近1.2万余元;每班少运2个小时焦粉,堆取料机降电耗近1250多千瓦时,一个月下来节省电费2万余元,直接经济效益可达到3.4万元。另外,在运料上避免使用堆取料机和运输皮带,也为该设备更好地抢卸车和多上料赢得了时间,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首钢服务团专家说:“新的操作模式只需按定量化、标准化操作模式推进,一分钱也不用花,真正体现了高效协同,向管理要效益”。全新的模式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所带来的成果使人振奋,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也让降本收获成效。
《中国冶金报》(2020年07月07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