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的癌症。全球每年肺癌发病率超过110万,而我国是一个肺癌大国,在过去30年里,每年都有近8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由于城市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存环境的破坏、污染加剧,同时吸烟危害的滞后性,又加上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等等因素的影响,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继续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恶性肿瘤死亡之首的肺癌将成为我国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并且每年将有100万人死于此,可见肺癌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最好措施,然而肺癌早期患者常无症状,仅为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由于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常使多数患者被误诊和延误治疗。同时肺癌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后的患者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相等。鉴于以上缘故,人们对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由为重要。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对于肺细胞模型的研究绝大多数亦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已发现的200多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orcarbrns,PAHs)中最主要的食品和环境污染物,性质稳定而且污染广泛,污染量大,且具有致突变、致畸变和致癌变毒性。它在熏制、烘烤和煎炸食品、煤焦油、各类碳黑和煤、石油等燃烧产生的烟气、香烟烟雾、汽车尾气中产生,以及焦化、炼油、沥青、塑料等工业污水中广泛存在的主要毒素和致癌物。地面水中的苯并(a)芘除了工业排污外,主要来自洗刷大气的雨水。B(a)P是前致癌物,本身不具致癌性,进入机体后,一部分被肝、肺细胞微粒体中混合功能的氧化酶激活而转化为数十种代谢产物,特别是转化成7,8-环氧化物时经人体代谢产生7,8-二氢二羟基-9,10-环氧化苯并(a)芘,便是最终致癌物。后者可与DNA共价键结合,造成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修而不复时细胞就可能发生癌变。
随着人类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发现,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基因大约占全部基因序列的1.5%,其余许多非编码调控序列转录成非编码RNA,意味着非编码RNA在有机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据其长度分为两大类:短片段非编码RNA(如siRNA、miRNA等)和长片段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其中lncRNA占ncRNA的80%。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在200-100000 nt之间的 RNA分子,不编码蛋白质,在一级结构水平上具有低保守性,但许多lncRNA都具有保守的二级结构,剪切形式以及亚细胞定位,这种保守性和特异性表明它们是具有一定的功能。
随着人们对lncRNA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不断地研究,lncRNA与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人类众多疾病中,恶性肿瘤作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IncRNA与肿瘤的关系倍受关注。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lncRNA中特定的保守元件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存在着广泛表达。这类超保守元件一方面与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有关,起着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当其异常表达则会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例如研究得比较清楚的IncRNA(MEG3)在正常脑的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然而在脑癌中不表达,MEG3这样异常表达导致了脑组织发生癌变,这同时提示MEG3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潜力。另一方面lncRNA中特定的保守元件起着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如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ULC和H19在正常肝细胞中含量极低,肝癌发生时表达明显上升。这些现象表明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探索 lncRNA在环境致癌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用已知的环境致癌物 B(a)P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方法验证B(a)P诱导的细胞是否发生恶性转变。实验结果表明B(a)P诱导第45代细胞在软琼脂上有集落形成,将此细胞注射到裸鼠皮下时形成肿瘤,病理切片分析此瘤为中分化肺腺癌。同时在B(a)P诱导BEAS-2B细胞转化过程中探讨lncRNA-DQ786227在化学致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发现lncRNA-DQ786227在B(a)P诱导BEAS-2B细胞转化过程中表达是动态变化的,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lncRNA-DQ786227的表达越来越高,到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时表达最高。用此恶性转化的细胞( BEAS-2B-T)进行研究发现, lncRNA-DQ786227异常表达,它可促进恶变细胞的增殖和增加细胞恶性程度,减少细胞的凋亡。我们由此推测长片段非编码RNA可能在B(a)P诱导的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将增加我们对lncRNA在环境致癌中机制的理解。
方法:
1.细胞毒性实验在96孔板每孔接种1X104个细胞,隔天用4、20、100、500、1000nM浓度的B(a)P染毒24小时后,用CCK-8法检测B(a)P对BEAS-2B细胞的毒性效应。
2.细胞转化试验在6CM皿中接种1X106个细胞,选择B(a)P100nM诱导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EAS-2B细胞,同设DMSO(0.09%)溶剂对照组,染毒时间24小时后用PBS洗3次,然后常规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汇合度达80-90%就传代,每隔3-4天染毒1次,共染毒9次,观察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和生长特征,细胞代数从染毒传代开始计算。
3.软琼脂培养实验在6孔板上每孔先铺好含2ml的0.6%底层琼脂,再在每孔各加2ml含第15、30、45代转化细胞混合液(1000个cell/孔)的0.3%低熔点琼脂糖于上层,每种细胞3个平行样,常规培养15-21天后,克隆计数(>50个细胞)。
4.动物致瘤性实验根据锚着独立性生长实验结果,选 BEAS-2B、B(a)P诱导第45代细胞及其DMSO对照、共计3组做裸鼠致瘤实验。将上述各组细胞接种培养后,用PBS洗涤两遍后再用胰酶消化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4-6周龄的BALB/c裸鼠前腿左内侧皮下注射BEAS-2B细胞,裸鼠腹股沟左右内侧皮下分别注射B(a)P诱导的第45代细胞对照及其相应DMSO细胞,每种细胞各200μl约含1×106个细胞的细胞悬液。每天观察其成瘤情况,成瘤后每7天测量肿瘤体积35天后处死,取出肿瘤称重。
5.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将肿瘤组织块投入4%多聚甲醛固定后使用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中透明,浸蜡包埋后用HE染色以增加组织细胞结构各部分的色彩差异来进行病理鉴定,显微镜观察拍照。
6. LncRNA-DQ786227在细胞转化过程中表达水平的检测用 SYBR Green染料法以B(a)P诱导BEAS-2B转化的第15、30和45代细胞为模板对lncRNA-DQ786227的表达水平进行qRT-PCR定量检测。
7. siRNA干扰lncRNA-DQ786227用Lipofectamine-2000将lncRNA-DQ786227的四条siRNA引物按说明书的转染步骤导入BEAS-2B-T细胞,siRNA浓度为50nmol/L。用qRT-PCR定量检测在24h、48h和72h下的不同siRNA引物的敲除效果,确定其有效序列。
8. siRNA干扰后细胞增殖实验 BEAS-2B-T细胞以每孔3×103个接种于96孔板,隔天转染步骤7中最佳的siRNA。用CCK-8试剂按试剂盒说明书分别对转染后24h、48h和72h的细胞检测其增殖能力。
9. siRNA干扰后细胞周期实验 BEAS-2B-T细胞以每孔5×104个接种于6孔板并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培养,隔天转染步骤7中最佳的siRNA,转染48h后收集细胞进行检测,PI染色后于流式细胞仪中检测细胞周期。
10. siRNA干扰后细胞凋亡实验按步骤9培养好细胞,siRNA转染48h后,先用0.25%不含EDTA的胰酶消化液收集细胞,然后按试剂盒说明书用Annexin V-FITC进行处理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
11.软琼脂实验用1.2%低熔点琼脂糖和等体积的2X RPMI1640混匀,在6孔板上以每孔2ml先铺好含0.6%底层琼脂,再以每孔含细胞混合液(1000个cell/孔)与等体积的2X RPMI1640的0.6%低熔点琼脂糖加于上层,常规培养15-21天后,克隆计数(>50个细胞)。
12.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个试验数据至少重复3次,SPSS16.0分析后各实验组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来表示。两组数据间的比较用双侧 t检验,而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形态学观察在光镜下观察到,BEAS-2B细胞正常状态下以长梭形、纺锤形细胞为主,圆形和类圆形细胞比例很少,细胞瘦长,面积较小,胞浆较少,且细胞单层生长,走行方向较为一致,无复层生长,细胞群体呈现有序或放射状排列,有明显的生长接触抑制。转化细胞多为圆形与类圆形,面积较大,个体大形态丰满,胞浆丰富,边缘呈膜状向外扩展,核异形,多核仁,核浆比例增高,且细胞呈复层生长,排列紊乱,无生长接触抵制。
2.软琼脂培养 B(a)P诱导第15代BEAS-2B细胞实验组在软琼脂上形成小的细胞集落,十几个左右细胞聚集成团,但生长缓慢,并且不能进一步形成较大的克隆,达不到每个集落大于50个细胞的标准;至第45代时,实验组细胞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生长快且能形成每个大于50个细胞的集落。
3.动物致瘤性实验将B(a)P诱导第45代BEAS-2B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腹股沟都能成瘤,每隔7天测量一次肿瘤体积并每个时间段的绘制生长曲线,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体积越来越大,取出肿瘤组织后用4%甲醛固定。
4.组织病理学观察常用 HE染色以增加组织细胞结构各部分的色彩差异来进行病理鉴定。苏木精(Hematoxylin,H)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细胞核和细胞内核糖体染成蓝紫色。伊红(Eosin,E)是一种酸性染料,能将细胞质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染色结果表明,注射此瘤细胞的裸鼠均长出了中期分化的肺腺癌细胞。
5. LncRNA-DQ786227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LncRNA-DQ786227在B(a)P诱导BEAS-2B细胞转化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细胞代数从B(a)P诱导细胞开始计数,第30代转化细胞与相应的对照组细胞相比升高(1.82±0.15)倍,而第45代转化细胞升高(5.25±0.35)倍,均显著高于各自相应的对照组细胞(P<0.05)。
6.用siRNA敲除lncRNA-DQ786227后的表达变化 BEAS-2B-T细胞分别用4个siRNA序列转染处理24h、48h和72h后,其中转染处理48h后各siRNA干扰的效果最好,此时干扰引物siRNA1、siRNA2、siRNA3和siRNA4的敲除效率分别是59.3%,31.3%,22.0%和17.9%,siRNA1干扰组与其对应的 siRNA NC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扰引物siRNA1效果最好,可用于后面所有的实验。
7. siRNA干扰后细胞增殖能力改变 BEAS-2B-T细胞用siRNA1转染48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siRNA1组细胞活力为(18.93±1.45)%,与其对应的siRNA NC组及NT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 siRNA干扰后细胞周期改变 BEAS-2B-T细胞用siRNA1转染48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siRNA1组的细胞周期与其对应的siRNA NC组及NT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9. siRNA干扰后细胞凋亡率改变 BEAS-2B-T细胞用siRNA1转染48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 siRNA1组的凋亡率升高为(13.12±2.41)%,与其对应的 siRNA NC组及NT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软琼脂实验 BEAS-2B-T细胞用siRNA1转染48h后,siRNA1组集落形成率降低,降低到(5.67±1.16)‰,siRNA1组与其对应的siRNA NC组及NT组及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建立了B(a)P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的恶性转化模型。
2.在B(a)P诱导的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lncRNA-DQ786227的表达异常。
3.LncRNA-DQ786227在B(a)P诱导恶变的BEAS-2B-T细胞表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恶变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恶性程度,减少细胞的凋亡。
- 作 者:
- 高丽云
- 学科专业:
-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 博士
- 学位授予单位:
- 广州医科大学
- 导师姓名:
- 蒋义国
- 学位年度:
- 2013
- 研究方向:
- 语 种:
- chi
-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