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钙基吸收剂的CO2吸收循环特性研究

日期:2013-12-31     浏览:4    下载:0     体积:2M     评论:0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近年,工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其中温室气体(主要组分为CO2)的排放被认为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主要诱因,且30%以上的CO2排放量来自于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能源生产过程。因此,有效控制能源工业中CO2的排放量已成为全球未来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钙基吸收剂固体颗粒作为CO2载体,捕集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烟气中CO2,形成的CaCO3产物热解,释放高浓度CO2气体,进一步液化后注入地质处置层或深海,被认为是可帮助实现电力生产过程中近零或零CO2排放的污染控制方式,但其弊端是CO2吸收循环效率呈现衰减趋势,因此,若采用天然石灰石作为吸收剂,其消耗量较大。为全面解释钙基吸收剂CO2吸收循环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并寻找改善其吸收效率衰竭特性的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流化床作为主要实验设备,气体吸附仪、扫描电镜及X荧光衍射光谱测量仪为实验辅助分析设备,探讨天然、合成及高温改性钙基吸收剂的CO2吸收循环特性,以确定最适于进行长期煅烧/碳酸化循环的钙基吸收剂颗粒种类,探讨各种碳酸化反应参数、改性处理参数等对吸收剂样品的作用机理,且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晶粒重叠生长模型,模拟吸收剂颗粒的CO2吸收循环过程。
  利用流化床反应器,以天然石灰石作为CO2载体,在不同反应参数(温度、压力及气氛)条件下进行煅烧/碳酸化循环,测量其CO2吸收循环特性;并对天然吸收剂样品的颗粒结构特性变化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碳酸化循环的深入,样品颗粒内小孔(dpore<200nnm)容积的不断降低,导致其CO2吸收能力呈现衰减趋势。
  为改善天然钙基吸收剂的CO2循环吸收衰减特性,基于CaO水合反应,制备以Al2O3或MgO为主要杂质的合成钙基吸收剂,同样利用流化床实验及颗粒结构分析,探讨不同种类合成吸收剂的煅烧/碳酸化循环特性。以Al2O3为杂质的合成钙基吸收剂的CO2吸收循环特性较优,具体而言,样品具有较高的CO2吸收能力;较高的碳酸化反应活性;稳定的CO2吸收循环特性;较低的损耗率。相较于天然石灰石样品,部分合成吸收剂颗粒显示出不同的CO2循环吸收特性,即随着碳酸化反应气氛中CO2摩尔分数的增加,其CO2吸收效率增加。
  对钙基吸收剂进行高温改性处理,也被认为是一种改变吸收剂碳酸化循环特性的方式。在不同改性处理参数(温度、气氛)条件下,分别对天然石灰石及合成钙基吸收剂进行改性处理,获得的高温改性吸收剂样品,投入流化床反应器,测量其煅烧/碳酸化循环反应特性。高温改性合成吸收剂样品的CO2吸收循环特性明显优于改性天然吸收剂样品,其CO2吸收效率较高,且CO2吸收循环效率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部分高温改性合成钙基吸收剂样品的CO2吸收能力产生了一定量的再生,原因可能是杂质的存在阻碍了样品的烧结。高温改性钙基吸收剂颗粒的孔隙结构分析数据表明,颗粒中小孔(dpore<200nm)容积的再生改善了其CO2吸收能力。
  建立重叠球形颗粒生长模型,模拟钙基吸收剂颗粒的煅烧/碳酸化循环过程分别采用天然石灰石、合成钙基吸收剂及高温改性钙基吸收剂作为计算样本,设定天然石灰石颗粒的晶粒分布为均匀分布,合成吸收剂及改性吸收剂颗粒的晶粒分布为离散均匀分布,并分别基于各自样品的分形维数参数,对假定晶粒分布进行矫正,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进一步对合成吸收剂及改性吸收剂颗粒的SEM电镜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所得到的颗粒表面晶粒分布数据与假定晶粒离散分布区间相似。

作 者:
闫瑾 
学科专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导师姓名:
陈鸿伟 
学位年度:
2013 
研究方向:
 
语 种:
chi 
基金项目:
 
打赏
更多>相关文献中心
0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