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体转化法制备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

日期:2019-11-28     浏览:3    下载:0     体积:2M     评论:0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对环境友好及优异的发光性能,在照明显示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这类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固相反应法,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开发一种原料简单、制备条件温和的制备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新方法。
  本论文探讨了一种以固态聚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铕为原料,通过先驱体转化法制备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固态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铕在320~380℃下进行反应得到聚铕碳硅烷先驱体;然后在氨气气氛中将聚铕碳硅烷先驱体升温至800℃,完成氮化和有机—无机转化;最后在氮气气氛下在1500~1700℃烧结形成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烧结温度、原料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铕的重量比、合成温度、保温时间、氮化过程升温程序等重要制备参数对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铕的掺杂量和表面化学态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的荧光粉颗粒一般具有纳米级,其晶相主要是α-Si3N4和β-Si3N4的混合相,β-Si3N4相含量随烧结温度和烧结保温时间的升高而增加,实验测得硅/氮原子比为0.52~0.9,由于氧的存在,与氮化硅的理论硅/氮原子比0.75有偏差。紫外激发下在黄到橙光区间发光并且有两个荧光寿命。通过调节制备参数,可得到发光强度最大且发射波长最长(600 nm)铕掺杂硅基氮氧化物荧光粉,该荧光粉具有短的棒状颗粒(长度约200~400nm,直径约为150 nm),硅/氮原子比约0.75,接近纯β-Si3N4相,铕含量为2.99%,平均荧光寿命约为20.3 ns。
  元素分析表明,先驱体转化法可以有效除碳,制得的荧光粉基本不含碳(小于0.5%)。铕在荧光粉中以三种价态(Eu3+、Eu2+和Eu0)存在,当烧结温度超过1550℃,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铕的原料比大于3∶1,以及较高的合成温度和较长的烧结保温时间,都会促进原料中Eu3+向低价态转化,而改变氮化过程的升温程序对Eu3+含量影响较小,主要发生Eu2+-Eu0之间的转化。增加烧结保温时间和升高烧结温度都会使铕掺杂量降低,降低聚碳硅烷与乙酰丙酮铕的原料比有利于铕掺杂量的提高,而合成温度和氮化过程的升温程序对荧光粉中铕的掺杂量影响较小。

作 者:
李泉 
学科专业:
材料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导师姓名:
张颖 
学位年度:
2015 
研究方向:
 
语 种:
chi 
基金项目:
 
打赏
更多>相关文献中心
0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