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NOx吸附-分解的多酸新体系构建与过程特性研究

日期:2013-10-30     浏览:5    下载:0     体积:2M     评论:0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氮氧化物(NOx)属于危害极大又较难治理的大气污染物,不仅可以诱发酸雨,引起臭氧层空洞,还会导致对流层和平流层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并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氮氧化物的去除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氮氧化物的直接催化分解法因过程中不消耗还原剂、不产生二次污染、工艺简单、经济性好等优点而逐渐成为去除NOx最具有吸引力的方法之一。
   杂多化合物兼具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已作为环境友好型催化新材料成功应用于有机合成工业催化领域。近年来,杂多化合物也作为新颖的NOx分解催化剂,吸引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杂多化合物具有大的分子体积、可调变的酸性、“假液相”行为,是NOx催化分解领域中较新颖的绿色催化剂。同时,杂多酸催化分解NOx时效率不受气流中O2和SO2的负面影响。本文以碳材料、类水滑石材料及金属氧化物等材料为载体,负载杂多酸,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杂多酸/载体复合材料,构建了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NOx催化分解新体系,并开展了相关反应机理的研究。
   碳纳米管(CNT)有独特的管结构,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硬度,兼具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对反应物具有特殊吸附及脱附性能。活性炭纤维(ACF)表面含有不同的活性官能团,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容积、大的吸附容量,近年来,ACF已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功能新材料被应用于NOx的脱除中。本文分别选用了CNT、羟基化碳纳米管(CNT-OH)、羧基化碳纳米管(CNT-COOH)、Fenton试剂改性的碳纳米管、混酸改性的碳纳米管、硝酸蒸汽改性的碳纳米管及ACF作为载体负载磷钨酸(HPW),制备了多酸/碳材料负载型多酸催化体系;通过FTIR、XRD、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HPW/碳材料负载型多酸催化剂用于NOx吸附-分解实验中,系统研究了预处理方法、浸渍液种类、负载量及负载方法对它们吸附NOx效率的影响;吸附NOx达到饱和后,通过快速升温(150℃~450℃,升温速率50℃·min-1催化NOx分解,采用TPD-MS检测分解产物中气体的种类与含量,研究了催化剂催化分解NOx的性能;比较了电阻炉与微波作用两种方式对催化剂催化分解NOx性能的差别;通过对吸附-分解NOx前后的催化剂进行傅立叶红外分析,研究了催化剂吸附-分解NOx的机理。实验发现:经硝酸蒸汽预处理后的CNT负载HPW后,NOx吸附效率最高;机械研磨负载法所得到的负载型催化剂较等体积浸渍法具有更高的NOx吸附效率;HPW/CNT吸附NOx后,通过快速升温可实现对NOx的催化分解,通过TPD-MS检测发现,分解产物中含有N2、O2和N2O;采用电阻炉与微波作用两种方式分别对所吸附的NOx进行催化分解,发现微波作用分解NOx时有更高的N2收率;在NOx分解后,催化剂中活性成分HPW因失去结晶水而丧失吸附NOx的能力,通水蒸汽可以使催化剂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对NOx的吸附效率及催化分解NOx的N2收率较初次使用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该催化剂可以稳定重复利用。
   类水滑石结构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催化分解NOx功能的重要催化剂,其在催化分解NOx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双滴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类水滑石结构的化合物;通过离子交换将Keggin结构的[PW12O40]3-、[PMo12O40]3-和[SiW12O40]4-引入类水滑石层间,合成了杂多阴离子柱撑水滑石结构催化剂;将类水滑石结构化合物及杂多阴离子柱撑水滑石应用于NOx吸附实验中,评价了其NOx吸附性能。实验发现:类水滑石及其多酸阴离子柱撑水滑石均有较高的的NOx吸附效率,其吸附效率受到所含过渡金属种类的影响,当过渡金属为Co时,NOx吸附效率最高;此外,多酸柱撑水滑石的NOx吸附效率还与所含多酸阴离子的种类有关,磷钨酸柱撑水滑石的吸附效率最高,而磷钼酸柱撑水滑石的吸附效率最低。而后我们选取吸附性能最佳的类水滑石化合物(钴铝类水滑石)作为前驱体,取其煅烧产物负载HPW,系统研究了该系列负载型催化剂对NOx的吸附-分解性能,研究发现:Co/Al=4∶1的钴铝混合氧化物负载等量HPW较Co/Al为3∶1和2∶1的NOx吸附性能更高;相同钴铝配比的条件下,经不同温度煅烧后所得钴铝氧化物负载HPW后NOx吸附效率不同,500℃煅烧后NOx吸附效率高于800℃煅烧;机械研磨法所得催化剂较等体积浸渍法所得催化剂具有更高的NOx吸附性能;机械研磨法所得负载型催化剂较单一HPW而言,NOx吸附-分解性能均得到较大提高;吸附床层温度影响催化剂吸附NOx的效率;催化剂吸附NOx饱和后,通过快速升温可实现对NOx的催化分解,通过TPD-MS检测发现,分解产物中含有N2、O2和N2O,N2收率为29.7%,通过通入一定量的水蒸汽可以实现催化剂的有效再生利用。将HPW负载于钴铝氧化物后,催化剂吸附-分解NOx的性能均得到提高。
   CeO2具有较高的氧储存释放特性,但是热力学稳定性较差,在高温条件下易烧结,为了提高它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储存释放氧的功能,可将其他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氧化物引入到CeO2的晶体结构中,当CeO2与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氧化物结合后,其氧化还原性能及催化性能都有较大改变。CeO2及其复合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性能和催化性能受颗粒尺寸大小影响,降低颗粒尺寸可以增加比表面积并改变颗粒形态,以此来提供更多的边缘反应活性位。尤其是当颗粒尺寸降低到100 nm以下,达到纳米结构时,晶体缺陷密度会升高,一半以上的原子将处于晶体缺陷的中心。高的晶体缺陷密度为气-固反应催化剂提供了大量的的反应活性位,气体通过纳米边界的扩散率提高,加快了催化反应动力学进程。本文通过软化学途径合成了纳米铈锆混合氧化物(CeO2-ZrO2),并以此作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和机械研磨负载法负载HPW;通过红外、XRD、透射电镜、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铈锆氧化物及负载型多酸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煅烧温度、HPW负载量、负载方法、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吸附NOx效率的影响;选取吸附性能最佳的催化剂进行NOx催化分解实验;通过红外光谱对吸附-分解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对NOx吸附-分解机理进行了探讨。此外,通过水蒸汽再生法实现了负载型催化剂的再生使用。实验发现:经过500℃煅烧所得的CeO2-ZrO2对NOx的吸附效率高于300℃和800℃煅烧所得的CeO2-ZrO2;选取500℃煅烧所得的铈锆混合氧化物(CZO500)为载体,通过机械研磨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HPW负载型催化剂,并用于NOx吸附-分解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等体积浸渍法,机械研磨法更适合此类载体负载HPW,机械研磨负载法所得的催化剂对NOx具有极高的吸附效率,均高于单一HPW及载体的脱硝效率;在20%~80%的负载量范围内,随着HPW负载量的增加,负载型催化剂吸附NOx的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HPW负载量为70%时其NOx吸附效率最佳,可达98%;吸附NOx饱和后,当温度从150℃升高至450℃(升温速率为50℃·min-1)过程中,被吸附的NOx分解为N2和O2,N2收率为27.3%。将HPW负载于CeO2-ZrO2后,催化剂吸附-分解NOx的性能均得到提高。吸附NOx过程中,HPW及载体都参与了对NOx的吸附,NOx和HPW上的质子生成质子化亚硝酸鎓离子NOH+,与金属氧化物载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M-O-N-O-M(M=Ce,Zr)。在NOx分解过程中,催化剂在吸附NOx后形成的NOH+和M-O-N-O-M减弱了N-O的键能,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吸附于其上的NOx在快速升温过程中分解为N2和O2。在HPW吸附NOx的过程中,结晶水起了关键性作用,向吸附分解NOx后的催化剂鼓入水蒸汽,可以有效的补充HPW二级结构中结晶水的数目,从而实现催化剂的再生利用。
   本论文通过软化学途径合成了铈钛混合氧化物(CeO2-TiO2),并以此作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和机械研磨法负载HPW;通过傅立叶红外、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等表征手段对铈钛混合氧化物及负载型多酸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煅烧温度、负载量、负载方法、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吸附NOx效率的影响,并选取吸附性能最佳的催化剂进行了NOx分解实验,考察了升温速率对分解产物中气体种类和N2收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吸附-分解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对NOx吸附-分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机械研磨法更适合CeO2-TiO2负载HPW,机械研磨负载法所得的催化剂对NOx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均高于单一HPW及载体的脱硝效率;在0~40%的负载量范围内,随着HPW负载量的增加,HPW/CeO2-TiO2吸附NOx的效率呈上升趋势,HPW负载量为40%时其NOx吸附效率最佳,可达90%,超过这个负载量后,HPW/CeO2-TiO2吸附NOx的效率随负载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温度从150℃快速升至450℃时,被吸附的NOx被分解为N2、O2和N2O;分解产物中气体种类及N2收率均受升温速率影响,升温速率越快,N2收率越高,当升温速率为50℃·min-1时,产物中只有N2和O2产生,N2收率为30.5%,高于单一HPW的N2收率。此外,向催化剂通入含有水蒸汽的空气可以实现HPW/CeO2-TiO2的再生使用。
   本文采用傅立叶红外、X射线衍射、原位漫反射红外技术对HPW吸附-分解NOx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NOx吸附过程中,NOx与HPW上的质子生成质子化亚硝酸鎓离子NOH+;在NOx的分解过程中,NOH+减弱了N-O的键能,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快速升温过程中N-O键发生断裂,生成活性N和活性O,一部分活性N相互结合形成N2,另一部分活性N与脱附的NO结合形成N2O,而活性O与HPW的端氧W=O及桥氧W-O-W结合并连接在配原子W上,形成不稳定的过氧化多酸化合物中间体并滞留于催化剂上,在NOx高温分解的后期中间体上的O脱落,并相互结合以O2形式逸出。

作 者:
程琳 
学科专业:
环境工程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导师姓名:
王睿 
学位年度:
2013 
研究方向:
 
语 种:
chi 
基金项目:
 
打赏
更多>相关文献中心
0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