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了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特征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承接国。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持续加大。当前,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钢铁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钢铁产业是典型的“两高一资”产业,在生产中需大量的煤炭、铁矿石、水、电等资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自“十二五”规划提出以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钢铁产业作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是国家的重点调控对象,政府先后出台《钢铁产业发展规划》、《钢铁工业振兴和调整规划》、《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指导文件调节钢铁企业的污染排放和产能过剩。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浪潮下,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下,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因此,立足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战略取向,如何明晰钢铁出口贸易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定性定量分析资源环境约束对钢铁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实现钢铁产业出口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基本切入点,从近年来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背景出发,首先盘点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政策依据。然后,从生产规模、生产结构、产业布局、出口规模、出口结构、出口流向六个方面对我国钢铁产业生产和出口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接着,明晰钢铁产业出口贸易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包括原材料约束、能源约束、污染问题、环境规制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从理论上阐述了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进而,通过选取合适指标,建立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分析资源、环境约束对钢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从国家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约束对我国钢铁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有负效应;环境约束在短期内对钢铁产业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长期内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钢铁产业必须要转变原有粗放式出口增长模式,降低资源能耗,提高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通过技术革新,使钢铁产业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 作 者:
- 杨雪
- 学科专业:
- 国际贸易学
- 授予学位:
- 硕士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海洋大学
- 导师姓名:
- 李京梅
- 学位年度:
- 2015
- 研究方向:
- 语 种:
- chi
-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