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源解析技术针对合肥市颗粒物来源进行研究.以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 mass balance,CMB)模型和化学质量平衡嵌套迭代(chemical mass balance-iteration,CMB-Iteration)模型为主解析一次排放源和二次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物等,简称"二次源")对PM 2.5的贡献,将排放源清单法和CMB模型结果相结合解析二次粒子前体物排放源的贡献,采用空气质量模型评估区域影响的贡献,按照行业排放清单,综合得到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及其他源类对PM2.5的贡献,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源类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市全年PM2.5中主要组分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SO42-、NO3-、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NH4+、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Si、Ca、Al、Fe,SO42-占比最高(20.50%),碳组分(OC+EC)次之(19.59%),NO3-居于第3位(16.45%);采样期间PM2.5的全年本地各源类分担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燃煤尘(21.7%)、二次硫酸盐(18.0%)、二次硝酸盐(16.7%)、城市扬尘(16.6%)、其他(12.6%)、机动车尾气尘(11.0%)、建筑尘(2.3%)、钢铁尘(1.1%,此处仅为钢铁制造工艺排放的贡献).PM 2.5本地来源综合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尘占比为16.0% 、工业生产(指工业锅炉与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等排放)为31.0% 、燃煤尘(指电厂燃煤、居民散烧等)为21.5% 、扬尘(指裸露表面、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土壤风沙等排放)为18.9% 、其他(指生物质燃烧、餐饮、农业生产等排放)为12.6%.PM 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PM 2.5中的二次源(指二次硫酸盐和二次硝酸盐)、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等4个因子占比达到了96.3%.
- 作 者:
- 耿天召 朱余 魏帧 童欢欢 唐晓菲 史国良 GENG Tianzhao ZHU Yu WEI Zhen TONG Huanhuan TANG Xiaofei SHI Guoliang
- 作者单位:
- 耿天召,朱余,魏帧,唐晓菲,GENG Tianzhao,ZHU Yu,WEI Zhen,TANG Xiaofei(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合肥,230071)
童欢欢,TONG Huanhuan(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史国良,SHI Guoliang(南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 - 刊 名: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
- 英文刊名:
-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 年,卷(期):
- 2020 43(6)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